佛教10大最经典的句子,你能悟到多少?
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0-06 10:24:28
01.不可说
说多是错,多说是劫。
对于局中人,很多话不可说,因为说了也没用,说了也不会懂。
不可说,不可说,因为多说无益,听的人若懂,无需多说,只一个眼神就心领神会了。
只有时光把人带离当下的我执,有了足够的智慧与宽容,再回头望过去的时候才会幡然醒悟:原来如此,原来如此!
02.人的生命,只在一个呼吸间
生命短促,我们应该善待自己,思索活着的意义。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,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,他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。
人生多一分烦恼,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。
红尘凡夫,人人都需要有一颗禅心。
禅诗云:“青山几度变黄山,世事纷飞总不干。眼内有尘三界窄,心头无事一床宽。”
03.人成即佛成
要想成佛先要成人,人成即佛成。
佛法以人为根本,人以心为根本,心以觉悟为根本。
向佛门求福为迷信,向佛门求术(神通)为邪信,只有向佛门求智慧才为正信,求智慧就是人在红尘生活中不断自我完善、自我开悟的过程。
04.父有慈恩,母有悲恩
父母是家中的活菩萨。
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。
说句良心话,中国人的父母容易伺候得很,对儿女报答的要求非常简单,生时只求温饱宽心,死后送终安葬,没什么奢求高欲。
岁月匆匆,在无声无息的流逝,不知不觉中,父母也已经老去,趁父母还在,趁着我们还年轻,应该多爱他们一些,孝敬父母,从身边的小事做起,从你我做起。
05.独生独死,独去独来
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,分开固然是孤独的,即使相聚一处也是孤独的。这个很有意思,很微妙。
人即使同处一堂,住在一个家里,也是各自孤独的,因为自己的心意,对方不能理解;对方的心意,自己也不能理解,不能互相感同身受。
所以,人从生到死,没有不孤独的。
所谓的一时相聚,只不过是一时的因缘聚合而已。因缘总有离开的时侯,因缘离开,一切也就幻散了,不存在了。
所以,从根本来讲,这个世间是一种空相,所谓“有”也是空相,因为这个“有”是一时的因缘;一时的因缘,就不是本来就有的东西,就不可能在这期间不发生变化,就不可能永恒存在。
06.若多少有闻,自大以骄人,是如盲执烛,照彼不自明
意思是自己稍微懂了一点东西,就狂妄自大、目中无人,这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,照亮了别人,自己却看不到光明。
这句话原本是奉劝有本事的人不可骄傲之意。而现实中,却并非是有本事的人才“太看重自己”,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天性如此。
把自己看得太重,就常常看不清世界;把自己看得太重,常常会徒增许多烦恼。
一个人不管是春风得意,受人尊崇,还是默默无闻,宁静洒脱,都别太看重自己。平平淡淡,物我两忘,既是一种修养、一种胸怀,也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。
07.不悲过去,非贪未来,心系当下,由此安详
过去的已经无法追回,就不要去想它了;未来还没有到来,就不要去企盼它了;现在萌生念头,不要偏执,宜及时抛开,使心灵如虚空一般。这样,自然会平静快乐。
不强求,不妄取,贵在随缘。
让该来的来,让该去的去,不欣羡别人,不哀怜自己;不留恋过去,不幻想未来,把握现在,播散良种,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。
08.悟性如光
一个人问佛祖:“您所说的极乐世界,我看不见,怎么能够相信呢?”
佛祖把那个人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,告诉他:“墙角有一把锤子。”
那个人不管是瞪大眼睛,还是眯成小眼,仍然伸手不见五指,只好说看不见。
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,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。
看不见的,就不存在吗?
09.天堂与地狱
有一个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。
武士问:“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?”
白隐反问:“你是何人?”
武士答:“我是一名武士。”
白隐听后笑道:“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?”
武士勃然大怒,随手抽出佩剑,朝白隐砍去:“看我宰了你!”
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,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:“这是地狱。”
武士猛然一惊,然后若有所悟,连忙丢弃佩剑,双手合十,低头跪拜:“多谢师傅指点,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。”
白隐又慢慢说道:“这是天堂。”
10.须弥纳芥子,芥子纳须弥
意思是须弥山可以容纳菜籽,菜籽同样也可以容纳须弥山。
芥子指菜籽,佛家以“芥子”比喻极为微小。
须弥指须弥山,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,后为佛教所用,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。
古代有一个人学富五车,他看到佛经上说的这句话不理解,就去请教一位高僧。
他说:“法师啊,须弥纳芥子可以理解,芥子怎么纳须弥啊?这是骗人的吧!”
高僧说:“人家说你‘读书破万卷’,可有这回事?”他说是读的书比较多。
“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?”
他抬手指着脑袋说:“都在这里了!”
高僧说:“奇怪,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,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?莫非你也骗人吗?”
他当下恍然大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