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首参透人生的古诗词: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08 09:57:01    


《呈法智大师》宋·释本如

处处逢归路,头头达故乡。

本来成现事,何必待思量。

有时候,我们的担忧都只是杞人忧天,只是庸人自扰。若是怕了,或许就输了,没有输给困难,没有输给阻碍,而是输给了犹豫,输给了自己!

所以,认准的事,只要我们坚持,认准的路只要坚定不移地前行。或许,目标就能实现,目的地终会到达!
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《过香积寺》唐·王维

不知香积寺,数里入云峰。

古木无人径,深山何处钟。

泉声咽危石,日色冷青松。

薄暮空潭曲,安禅制毒龙。

还未曾知晓香积寺的位置便入了山,深入了数里后,到达了云雾缭绕的山峰下。山中只见古木参天,不见人行路径,只听得深山里不知何处传来古寺的钟鸣。

山中奔跑的泉水撞击到危石,发出如同幽咽的声响。日光淡淡地照进松林里,透着无尽的冷清。直到天色渐黑之时,终于到达了香积寺,那空阔幽静的水潭,恰好可以让人心得到宁静。

王维的这首《过香积寺》写出了诗人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。那古寺周围宁静和幽邃的环境与他的心境刚好呼应,浑然天成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《颂古五十五首其一》宋·释绍昙

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

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

这是宋代无门和尚的《颂》。无门和尚,即后来的慧开禅师,这首诗出自他的名著《无门关》中的第十九则,它的意思是:只要我们的心中不被俗念琐事所困扰,就能够体会到每一个季节中的美丽。

慧开禅师剃度后,曾多处寻师访道,却一直无法寻得契机。一次,他去拜访万寿寺的月林禅师,月林禅师让他参“”字话头,然而他对着“”字整整参了六年,却仍没有找到契机的所在。

据开神师立志必要将“”字话头参透,于是他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,不敢有丝毫怠慢。终于有一天,他在法堂内经行的时候,听到斋堂的一头传来一阵一阵的击鼓声,那鼓声绵绵密密,如排山倒海股冲入他的耳朵,也冲开了他心中长久以来的疑团。

正因自己因苦参“”字话头而开悟,所以他对“”字法门尤其重视,并从历代禅宗重要的公案中选出了四十八期,编纂成了《无门关》一书。此书的第一则为赵州禅师“狗子无佛性”的公案,因为这一公案充分地体现出了六祖慧能大师“无念、无相、无性”的思想要旨。

慧开禅师认为:春季里百花盛开,芬芳四溢;秋季里明月当空,月光皎洁;夏季里的凉风,总是让人倍感舒适;冬季里的雪,总美得让人心动。一年四季中,每个季节都是美丽的,只要我们放宽心怀,不要整天想着一些琐事,为之烦心牵挂,这些美景就会自然而然地映入我们的眼帘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《临江仙·夜饮东坡醒复醉》宋·苏轼

夜饮东坡醒复醉,归来仿佛三更。家童鼻息已雷鸣。敲门都不应,倚杖听江声。

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?夜阑风静毅纹平。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

诗人在夜间饮酒,醉了便睡,醒后又继续饮酒,反复几次后,终于酩酊大醉。当他回到家时,大约已经三更了。家童已经睡熟了,诗人敲门许久,却无人答应,只听到门内传出的鼾声大得好像雷鸣。于是,他只得拄着手杖来到江边,静静地聆听那奔流的长江发出壮阔的声响。

在这样的夜里,诗人不由得对自己没有自由身而产生一种怨恨。他想,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,不用继续在名利场中奔走?夜色越来越深,越来越浓,江风也伴着夜深而渐渐地停了下来,最后恢复了平静。酒也渐渐醒了,诗人从浮生梦中醒来,突然想到若是能驾着小舟悄然引退,自由遨游于江海之上度过余生也好。

只有怀有平静自由之心的人才能发现和感受到这样的美景,才能放浪于形核之外,超脱于天地之上。苏轼正是拥有这样的心境,才能如此洒脱地吟出这样的词句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《终南别业》唐·王维

中岁颇好道,晚家南山陲。

兴来每独往,胜事空自知。

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

偶然值林叟,谈笑无还期。

诗人在中年以后对尘俗感到厌倦,开始信奉佛教,并于晚年安居在了终南山边睡的辋川别墅。与他兴趣相投的人并不多,所以每逢他有兴致时,只得独自一人四处游览,赏景怡情。虽然无人相伴,他却也能自得其乐,陶醉其中。

既然独自游玩,便没了牵绊和顾忌,于是诗人一路随意行走,走到哪里便算哪里。不知不觉中,抬头一看,竟然已到流水的尽头,前方再无路可走,便索性坐下,乐悠悠地看着天边变化万千的白云。

那白云来去无心,本就能给人以悠闲的感觉,诗人如此坐在一边看着它,那闲适的心境也就自然而然地从文字中浮现出来了。

若是此时恰好又偶遇了几位乡亲,与他们相谈甚欢,这出行便更加令人愉悦了。诗人的出行本就是偶然,无数的偶然重叠在一起,诗人的悠闲之情便更加突出了。

也许在一些人眼中,诗人已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,然而在诗人眼中,这一切都包含着生机。

这首诗,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,超然物外的风采表露无遗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《插秧偈》唐代·布袋和尚

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。

心地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

这是一首经典禅诗,诗中描绘了一幅极为平常的画面,却饱含着深深的禅理。

一个人弯着腰,将青嫩的秧苗一棵棵插进田地里,他全神贯注地从事着这项工作,不知不觉中,田地里便已满是秧苗了。也许其他人会觉得这工作太枯燥,太乏味,而他却不这么认为,看着满田插好的秧苗,他的心中是无尽的喜悦。

人们总认为想要得道便必须四处求索,就如同想要看天空就必须拍起头来一般。其实,这种固化的思维恰恰阻挡了人们通往得道的路。

何须要抬头看天?低下头时,在水田里同样可以看得到天的蓝。何苦要去四处寻禅问道?若是心地清净,即使只是在田间插秧,也同样可以悟到佛家真理。这便是佛教所弘扬的“无我心”。

插一秧,退一步,看似在倒退,却已成就了一番事业。这便是“以退为进,以柔克刚”的智慧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《春行即兴》唐·李华

宜阳城下草萋萋,涧水东流复向西。

芳树无人花自落,春山一路鸟空啼。

诗人站在宜阳城头观风景。记得当年的宜阳城下,风景秀丽,花草遍地,如今却只剩下荒芜的土地和茂盛的野草。那曾被农民们汲引灌溉农田的山泉,如今也清冷了许多,就那样孤单地从一侧流向另一侧。

回想当年,这女几山上古木流泉,鸟语花香,景色妍丽,山花烂段,鸟语婉转,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皇亲贵族和游入墨客前来观不见了人影。

昔日吸引无数游客的香竹、古柳、怪柏、苍松,如今都已无人同排,就连那吐芳的花朵,也只能静静地开放,再静静地调落,山花长漫中,只能听到鸟儿的“空啼”,一声声,一阵阵,听起来那么哀伤,那么凄凉。

安史之乱严重的破坏了著名的风景区,虽然诗中所描写的绿草、芳树、山泉、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,但是若将这些景色与诗人当时的心情结合起来,就会发现诗人写它们的目的,都只是为了衬托出自己内心凄凉的心境。
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