勤工俭学申请书班级意见(怎样看待“勤工俭学”?)
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0-22 10:19:11
说真的,其实能够做到勤工俭学的人还是挺了不起的。至少可以半工半读,合理利用时间,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,以及增长自己的经验和见识。不用耽误学业,同时也能很好地开阔眼界。
会选择勤工俭学的人,一般的情况下,那是家庭生活条件不行。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,但是却依然坚持求学,而选择一种折中的方式。既不耽误功课,同时也能够为家里减轻一点经济负担。
可是勤工俭学,一般都是在大学时期,能够有机会上大学,而且高考成绩相对来说还不错的人。如果说成绩只有一般般,而且家境也不好的人,恐怕是指望不上了。估计没有可能走进大学,就直接出入社会了。
现在还有可能通过自学,来获得学历的提升,要是在以前的话,也许就已经定格了。不过,相对来说,如果能够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,对以后找工作的帮助性比较大。
也许也会有一些家境比较好的人,为了体验一下生活,而做出的尝试。不愿意依赖父母,想要自主独立起来。学校的一些课外活动,还有一些实习之类的,都会积极参加。
因为勤工俭学,学校会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去安排工作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比我们这种漫无目的地找工作,多了一份指导,并且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。这样找工作起来会比较方便,同时也知道自己应该在哪方面的知识获得提升。
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,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,是需要有人指点的。因为这样可以多多少少避免走弯路,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没有人指路的话,光靠我们这样瞎摸乱混,那样无济于事。
因为大学毕竟不一样,学校里有阅览室,还有一些课外活动。科目种类繁多,这是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学校所没有的。累积大量的知识,能够更加深入系统地进行学习。相比我们那种肤浅、表层的认识,认知度会更高。
虽然说学历不是万能的,也许现在的大学生可能遍地都是,也没有什么罕见的。但是,在社会上混,还是多多少少有一点知识储备量还是好的,至少有些事情还是能够认识。

其实说真的,民国时期的那些知识分子,像是陈独秀、李大钊、胡适、鲁迅。他们的家境都不好,但是都在国外留学过,都是学校的高材生。要么是编辑,要么是作家。
那个时期,新旧思想交替,为了能够通俗易懂,使用了白话文。“自古寒门多才俊”,像是毛泽东、蔡和森、萧子升,他们认真求学。不但古代典籍学得好,而且积极接受西方教育,文章写得很好。
当时那些知识分子,留学国外,总是半工半读,就是为了能够改造当时那种处于奄奄一息的中华民族。他们那股劲,那种浪潮,真的很让人欣赏。
其实说实话,现在出国留学,是要花很多钱的。一般的家庭根本就负担不起,可是那个时候的条件比我们现在艰苦得多,可是他们却能够做到。
不过现在想想,应该也不难,因为那个时候读书的人不多,而且他们都是优秀的高材生,总会有人引荐吧。要是现在想想,估计是一票难求啊。

不过还是挺认可他们的那种劲头的,毕竟那个时候生活朝不保夕,还能够坚持做到这一点,真的很不容易。
那个时候,除了勤工俭学之外,还有夜校。就是为了打工人还有一些农民工准备的,让他们多读点书,至少多认识点字。因为那个时候,不识字的人非常多,文化也非常重要。
古代的时候,人的名字除了本名,还有字,比如说杜甫,字子美,狄仁杰,字怀英。民国时期,鲁迅的本名是周树人。人还有别称,外号之类的。
翻开历史课本,国外的一些学者,像是马克思,生活条件也很艰难,可是即便如此,也没有抹杀创作的热情。
那个时候,反正是穷学生比较多,除了中国教育之外,更多地接收国外的教育。有的相继去往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日本等地方留学。

勤工俭学,现在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,至少有一些地区能够实现。虽然说可能工资没有多少,但是至少还是能够保障生活费。毕竟现在还有助学贷款,能够暂时解决学费的问题。等到毕业参加工作了,就可以慢慢还了。
如果说学习成绩非常好,而且是高材生,还有奖学金,甚至还有知名企业录用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,将来的路就方便多了,至少不会有太多曲折。
大学的时间相对自由,不像高中那样,抓得那么紧。完全可以利用空余时间,或者寒暑假时间,去打工,赚取学费,贴补生活费。其实高中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假期,因为毕竟厂里招工,只需要满足十六岁就行了。
如果不是家里特别困难,或者家里发生什么意外的话,是完全没有那个必要选择终止学业的。因为毕竟学历还是社会的敲门砖,有一张大学文凭,总是比没有什么文凭的人要好。
也许有些人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好,也不想去折腾了,所以选择放弃。其实,如果没有真的出社会的话,恐怕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学历的重要性。也许真的需要在社会栽了跟头,才能真的明白这一点。